《小呀,小山村》山西平顺县和峪村原生态抗战档案展,近日在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展出。本次展出的500余件抗战资料,为山西平顺县第三区和峪村从1938年到1949年的珍贵文件和日常生活资料,大多为八路军区政府下发的命令、通知、指示、信函等,内容涉及支前、生产 、文化、教育等根据地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批难得保存下来的资料,完整记录了一个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从抗战初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运转情况,保留了共产党、八路军组织农民全面参与抗战的很多原生态的历史气息。
平顺县为太南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朱德、杨秀峰、杨献珍、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居住和战斗。和峪村位于太行山深处,为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区,今属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1942年夏季反“扫荡”作战中,“王二小”式抗日英雄王金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村里。129师司令部曾在和峪村附近的合漳,并由这里转移至黄岩,刘伯承将军曾在这个村短崭生活。2009年10月12日,刘伯承之子刘太行参观了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此后,刘太行等还兴致勃勃的参观了博物馆的其他展厅。
和峪村原生态抗战档案展简介
本次展出的的1000余件抗战资料,为山西平顺县第三区和峪村从1938年到1949年的珍贵文件和日常生活资料,大多为八路军区政府下发的命令、通知、指示、信函及实物等,内容涉及支前、生产、文化、教育等根据地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批难得保存下来的资料,完整记录了一个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从抗战初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运转情况,保留了共产党、八路军组织农民全面参与抗战的很多原生态的历史气息。
和峪村位于太行山深处,为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区,今属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和峪村是石城最偏远的一个村,离石城镇还要走“山路十八湾”的盘山路,说是一个村,其实也就是两山夹一沟,低头是“夹皮沟”,仰头是“一线天”。1942年夏季反“扫荡”作战中, “王二小”式抗日英雄王金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村里。129师司令部曾在和峪村附近的合漳,并由这里转移至黄岩,刘伯承将军曾在这个村短崭生活。石城镇与河南省林州市接壤,人间奇迹“红旗渠”的源头就在石城境内。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以太行太岳山为依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平顺县为太南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朱德、杨秀峰、杨献珍、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居住和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平顺县作为可靠的战略后方,上党战役后勤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平顺人民发扬老根据地的革命传统,出兵、出力、出钱、出物,全力以赴参加了上党、豫北、豫西、临汾、太原等战役。平顺人民还曾两度遴选优秀干部渡黄河、跨长江开辟新区,为解放全中国和新解放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平顺农民李顺达创办了太行山第一个互助组,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支援抗战、度过灾荒,保证了所驻部队的粮食供给。平顺供销合作英雄张金成,从1942年开始办起扁担合作社,一条扁担、两只货箱50多年不离肩,名扬全国。建国后,又相继涌现出郭玉恩、武侯梨、申纪兰等著名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刘太行(中)等参观
刘太行(左一)等参观
刘太行(右一)等参观
刘太行(左一)等参观
刘太行(右一)参观展品
刘太行(右一)等参观博物馆
刘太行(右一)参观博物馆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