戥子

  一种小型的杆秤,学名戥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也被当做一种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衡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东汉初年,木杆秤应运而生,成为后人创造戥秤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法制计量的文明古国,无论从古代计量精度上看,还是从计量单位和计量管理体制上看,都是举世无双的。到了唐朝和宋朝,我国的衡器发展日臻成熟,计量单位由“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当时,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鉴于当时一般的木杆秤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经过潜心研制,在公元1004~1007年之间,首先创造发明了我国第一枚戥秤。经过测量,其戥杆重一钱(3.125克),长一尺二寸(400毫米),戥铊重六分(1.875克)。第一纽(初毫),起量五分(1.5625克),末量(最大称量)一钱半(4.69克);第二纽(中毫),末量一钱(3.125克);第三纽(末毫),末量五分(1.5625克)。这样的称量精度,在世界衡器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种戥秤设计精美,结构合理,分度值(测量精度)为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 
  戥子杆,是戥子的关键部件,其选材有质重性韧的象牙,有质坚如铁的纯黑色乌木,有精工铸造的青铜,有洁白如玉的动物硬骨。戥子盘,是放置称量物品的器皿,一般是由青铜铸造而成,也有的是由紫铜板冲压而成。戥子锤,又叫秤铊,也是由青铜铸造。戥子锤的形制品种繁多,有高度适中的圆柱体,有厚薄得体的椭圆形,有如同硬币的圆形,有镶嵌金银饰品的组合形。有的为了扩大称量范围,一个戥子备有两个大小不等的戥子锤。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工农业及商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戥子的制造、使用、管理已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备的水平,但是仍然沿用了1斤等于16两的非十进位制单位。直至1959年,国务院才发布了计量单位一律改为10两为1斤的命令。所以,戥子都是按1斤等于16两设计的,这给我们的收藏和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据传上海有一位学者去欧洲某医学院进修,曾带去在苏州花钱不多、信手拈来的一杆戥子,于圣诞节前夕作为小小礼物赠给院长,并附了一张使用说明,介绍中国使用这种戥子控制药物用量的精确性,以及如今中国许多医院中药配方仍在使用这种传统戥子的情况。出乎意料之外,第二天院长突然召见,在座的还有几位学院要员,那杆戥子放置在办公桌上,还有一架天平相伴。院长首先郑重其事地表达了感谢之情,然后请这位学者演示戥子操作,在用戥子称了重量后,再用天平复核,果然十分精确,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不久中国这杆古老的衡器配上了精美的座子,陈列在学院收藏室的展览橱窗中,并有文字介绍:中国使用这样的衡器来控制药物用量已有几千年。